loading
刷新页面 加入收藏夹

流量250t/h双管程固定管板式换热器设计(含CAD图纸+说明书)

图片展示附件预览 2017-06-19 文件列表浏览 下载 收藏已收藏 报告错误 手机访问 [复制链接]

流量250t/h双管程固定管板式换热器设计(含CAD图纸+说明书)

装配图-A0

流量250t/h双管程固定管板式换热器设计(含CAD图纸+说明书)

摘要
这篇主要介绍的是换热器机械计算等相关的设计过程。换热器是将热流体的部分热量传递给冷流体的设备。换热器在石油、化工等许多工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中固定管板式换热器最为常见。固定管板式换热器是由两端管板和壳体构成的,由于其结构简单,因此运用比较广泛。
换热器在石油、化工、轻工、制药、能源等工业生产中,常常用作把低温流体加热或者把高温流体冷却,把液体汽化成蒸汽或者把蒸汽冷凝成液体。换热器既可是一种单元设备,如加热器、冷却器和凝汽器等;也可是某一工艺设备的组成部分,如氨合成塔内的换热器。换热器是化工生产中重要的单元设备,根据统计,热交换器的吨位约占整个工艺设备的20%有的甚至高达30%,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列管式换热器又叫做管壳式换热器,是一种通用的标准换热器。它具有结构简单、坚固耐用、造价低廉、用材广泛、清洗方便、适应性强等优点,在化工生产中应用最为广泛。冷热流体分别流经管程、壳程,由于温度不同,热膨胀程度有所不同,当温度大于50℃时,导致设备弯曲、变形,甚至破裂,此时应考虑热膨胀因数,并设法加以补偿,根据热补偿的方式不同可分为固定管板式换热器、浮头式换热器、U型管式换热器、填料函式换热器、釜式换热器等。20世纪20年代出现板式换热器,并在食品工业中使用。与代管制成,结构紧凑,传热效果好,从而逐渐发展成为各种形式的板式换热器。 30年代初,瑞典首次成螺旋板式换热器。那么英国的法律体系营造钎焊铜及铜合金由冷却飞机发动机的板翅式换热器制造。 30年代后期,瑞典创造了纸浆厂第一壳式换热器。在此期间,为了解决强腐蚀性介质的散热问题,人们的新材料开始关注到热交换器。管壳式换热器是现如今应用最广的换热设备,它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和简单容易操作性,特别是在较高参数的工作条件下,管壳式换热器更显示了它独有的长处。在换热器的热流分析中,引入计算机技术,对换热器中介质的复杂流动过程进行定量的模拟仿真。目前基于计算机技术的热流分析已经用于自然对流、剥离流、振动流和湍流热传导等的直接模拟仿真,以及对辐射传热、多相流和稠液流的机理仿真模拟等方面。综上所述,随着强化传热理论的研究,加强管壳式换热器的改进,将高效传热管与壳程强化传热的支撑结构相结合是今后换热器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生产高质量、低成本的换热器,在推动生产发展的同时,也会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
本文引用一部分相关参考文献以及各项技术标准,对固定管板式换热器的结构、强度等进行了系统性的阐述。本设计采用单壳程、双管程,通过合理的计算,确定它的各项工艺参数,并正确的选择材料,确保它的安全运行,提高设备的生产效率,降低设备的制造成本。最终完成图纸的设计任务。

目录
第一章绪论1
1.1引言1
1.2换热器的结构2
1.3换热器的类型3
1.4换热器强化传热4
1.5换热器的发展前景5
第二章换热器的工业设计7
2.1工艺计算7
2.1.1设计任务与条件7
2.1.2换热器类型的确定7
2.1.3确定物性参数7
2.1.4传热量与煤油流量计算8
2.1.5有效平均温差计算8
2.2计算尺寸9
2.2.1管程换热系数计算9
2.2.2结构的初步设计10
2.2.3壳程换热系数计算10
2.2.4传热系数计算11
2.2.5管壁温度计算11
第三章换热器零部件的工业结构设计12
3.1换热管材料及规格的选择和根数的确定12
3.2布管方式的选择12
3.3筒体内径的确定12
3.4筒体壁厚的确定13
3.5封头形式的确定13
3.6管箱短节壁厚计算14
3.7容器法兰的选择14
第四章换热器的强度设计及校核15
4.1筒体的计算15
4.2对于延长部分兼作法兰的管板的计算16
4.3假定管板厚度的计算18
4.4值的计算19
4.5法兰厚度的计算20
4.6法兰力矩的组合20
4.6.1只有壳程设计压力PS,而管程设计压力Pt=0,不计膨胀节变形差(即r=0) 20
4.6.2只有壳程设计压力,而管程设计压力Pt=0,并且计入膨胀变形差22
4.6.3只有管程设计压力Pt,而壳程设计压力PS=0,不计膨胀节变形差23
4.6.4只有管程设计压力Pt,而壳程设计压力PS=0,同时计入膨胀变形差24
4.6.5由管板计算厚度来确定管板的实际厚度25
4.7是否安装膨胀节的确定25
4.8折流板尺寸的确定26
4.9各管控接管及其法兰的确定26
4.10设备法兰的选择28
4.11拉杆和定距管的确定29
4.12开孔补强计算30
4.13筒体管箱耐压试验的应力校核的计算31
4.14支座的选择及应力校核32
4.14.1支座的选择32
4.14.2鞍座的应力校核32
参考文献35
致谢36

右侧管板-A0

右侧管板-A0

左侧管箱-A1

左侧管箱-A1

申明:内容来自用户上传,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

评论及评价 如果您已下载,请选择星级评价并提交评论
    loading